11月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召开了集体备课会。此次集体备课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秘书处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绪论专题教学反思与质量提升研讨会的教学资源开展。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基础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王玉珏主持,全体基础教研室专任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以2021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为研讨主题,设置领导致辞、教学反思与质量提升研讨、专家点评等环节。华中师范大学李芳教授、天津大学马院栾淳钰副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李志强教授,分别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绪论的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反思与质量提升研讨。李芳教授围绕“德法”课绪论的“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部分展开教学展示与教学反思。她指出,绪论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把握新时代与时代新人的内在关系。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她强调要注重学情调研、讲清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紧扣课程要求,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把“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讲好、讲深、讲透。栾淳钰副教授对“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部分展开教学分享与反思。他认为“时代新人”是贯穿“德法”课全书的一条主线,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时代新人”这一概念,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展开。对于本部分的教学反思,栾淳钰副教授提出,要从坚持纵横对比讲道理、直面问题讲道理、教研结合讲道理和身体力行讲道理进行展开。李志强教授从“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进行教学反思。他指出,本部分的讲课思路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美好生活、个人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要重点把握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李志强教授强调,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应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彰显课程的理论色彩、调动课堂的鲜活气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最后,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梁红教授综合点评了三位教师的示范与分享,并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开展“德法”课绪论部分教学时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活动结束后,基础教研室教师王东、林晓娴分别分享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与收获,并与教研室其他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王东指出,在“德法”课绪论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应当丰富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过程设计,讲清楚绪论中人生新阶段、认识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做时代新人与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等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最新内容进行研究阐释,将思政课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上好“开学第一课”。林晓娴指出,在“德法”课绪论部分的讲授时,我们要注重将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同教材相结合,通过学情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进而阐释好新时代与大学生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来铸魂育人。
本次集体备课会是我院思政课教师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尝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院老师与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进行交流学习,将他们的教学经验与创新思路引进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扎实推进“德法”课教学质量发展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宣传部)